
揭秘冰川悬疑爱情影像背后的创意营销与制片之路

2025年至今的各大电影节上,一部名为《冰川下的秘密》悬疑爱情主题电影悄然成为行业焦点。凭借中国电影文学最高荣誉夏衍杯获奖的头衔、绝美的西藏实景拍摄和国际名模担任的跨界女主,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这份闪耀的背后,离不开眼光独到且极具商业思维的制片人马劭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她来和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她前瞻性的商业策划,扩大影片的价值。
马劭涵女士,您好。我们都知道《冰川下的秘密》这部电影在项目之初就备受期待。您当时是如何根据剧本预见到它的商业潜力,并在前期策划中,开始着手布局的?
马劭涵:很高兴能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制片之路。我在拿到这部影片的剧本时,就发现了它将悬疑、爱情和探险三种类型完美融合,并有着夏衍杯最佳创意奖的头衔,足以成就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将这份艺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是我首要重任。当时,我带领的团队,对剧本情节的卖点跟市场上的类似题材进行了多重维度的可视化分析,总结了影片的两大核心优势:冰川实景、悬疑爱情。在后来选角和团队确定之后,名模跨界演绎神秘消失女主也成了影片潜在的商业卖点,并给影片蒙上了神秘面纱。
您能具体谈谈,在电影还未开拍,或者刚开始制作时,您是如何进行前期营销的吗?
马劭涵:当然。我们策划并实施了几件不同于传统影视宣传的方案。首先是IP衍生品的前期开发。电影的主题是冰川探险,我们迅速与当地户外品牌合作,推出了影片联名周边产品。在拍摄地进行预售,并在当地社交媒体上进行一定范围的宣传,没想到试水非常成功,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争相购买,直接做到了影片未拍先火。这不仅为影片创造了额外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为影片建立了一个真实的探险者社群,让这批硬核粉丝在影片制作阶段就有了参与感。
其次是基于剧本的线上故事营销。我们没有直接公布剧情,而是制作了一个名为有关冰川密境的5分钟先导片。先导片邀请了行业专家和影评人,从剧本结构、多线叙事和人物弧光等方面进行简短解读和评价,提前吸引了大量的电影发烧友和向往西藏冰川的旅行者们。这批核心观众对影片的口碑发酵至关重要。
之后,我和团队一起进行了国际化路线的提前布局。我动用了在行业内的资源,在开拍前就联系了几家重要的国际电影节。我们为《冰川下的秘密》制作了精美的中英双语项目网页,包含了影片的概念海报、主创团队介绍以及导演的创作理念。这让影片在制作阶段就有了国际关注度,也为后续的海外发行铺平了道路。
如此具有前瞻性,一定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那么您在电影中期拍摄阶段,您是如何将拍摄过程本身也变成一种宣传的呢?
马劭涵: 这正是我们营销的第二阶段。我们在冰川地带拍摄时,面临着极端的自然环境。我们将这种挑战也变成了宣传点。
我们邀请了旅行博主进行冰川探班。他们不仅报道了拍摄的艰辛,更亲身感受了那片绝美又充满危险的土地。而我们团队也将拍摄现场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剪辑成花絮,作为后期的宣传素材。
在您的策划中,女主角的跨界选角似乎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决定。为什么会考虑邀请国际名模来出演这样一个充满悬疑与情感张力的角色?这其中的商业与艺术考量是什么?
马劭涵:这次的选角其实与我之前的营销经验密切相关。悬疑爱情电影的受众传统上偏向影迷圈层,但我在项目策划时,希望影片能突破原有受众圈层,触达到更多跨界观众。国际名模的气质,天然就带有一种异质感和神秘感,非常契合片中消失女主的设定,她的跨界身份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话题。
在艺术层面,她让角色更具象征性和辨识度;而在商业层面,她的加入能带来一个新的受众群体——时尚产业与国际生活方式的追随者。这部分观众可能并不是传统的悬疑片核心受众,但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和社交媒体活跃度极高,可以为影片带来额外的国际传播势能。
感谢马劭涵女士的分享。从您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电影制片模式:它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将创作、商业、营销融为一体。这不仅为《冰川下的秘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
如今,电影已经进入到后期发行阶段,它的成功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电影制片团队在商业上发挥极大力度和创新精神的身影。他们的工作,证明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一个具备宏观战略、整合营销、跨界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顶尖团队。毫无疑问,他们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