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浪山小妖怪》暑期档热映 “神话现实主义”如何让动画照进现实

据网络平台数据,2025年8月7日17时23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破350亿,用时219天,较去年提前55天。《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南京照相馆》分列年度票房榜前三位!
而正在热映的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则以黑马之姿闯入观众视野。上映6天,票房突破2.7亿。影片以独特的“神话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一个“草根取经团”的冒险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共鸣。中国之声记者专访影片导演、编剧於水,深入探讨影片的创作思考、情感表达以及技术突破。
从短片到电影:延续与创新的平衡
《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导演於水此前创作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但电影版并非简单的延续,而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行时空故事线。导演於水在采访中表示,短片和电影中的小猪妖更像是“孪生兄弟”,在人物设定上有所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
於水:短片里的小猪妖是大王洞里的底层小妖,虽然身份卑微,但至少有一份工作,生存权有保障。而电影里的小猪妖则是一个没有工作的“浪浪山”居民,他连进入大王洞的资格都没有,生存危机感更强。
正是这种更强的危机感,促使电影中的小猪妖纠集四人组成“草根取经团”,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冒险之旅。在延续短片精神的同时,电影版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於水表示,短片创作时并未刻意聚焦“打工人”主题,但观众从中解读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而在电影版中,他试图探讨一个更广泛的困境,“无论是打工人、创业者、学生、老师,还是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困惑——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是否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於水:当然这其实没那么容易,而且有时候确实需要牺牲掉很多东西。比如向往诗和远方,难道要一定辞了工作吗?那生存权可能又保证不了。所以每个人的困境不一样。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也做不出这种选择,有可能我们心里那么想,但是最终我们可能还是一如既往地按照老样子进行下去。但至少我觉得在文艺作品当中,在电影作品当中,我们希望通过小猪来展现一种可能性,就是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且经过价值观的判断,或者通过权衡之后,你觉得你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甚至可以牺牲掉另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应该鼓起勇气去迈向你的新的目标。
神话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情感共鸣
《浪浪山小妖怪》以神话为外壳,讲述了一个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故事。导演於水将这种风格称为“神话现实主义”。在他看来,动画电影虽然具有间离感,但近年来全球动画趋势都在向情感共鸣靠拢。
於水:以前的像童话故事,说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跟我们现实离得很远,迪士尼的动画作品或者是皮克斯动画作品,以前他们主角都是玩具,昆虫或者动物这些角色。但最近几年你会看到它会偏向于人类,展现人的这种焦虑。国产动画电影其实最近几年也是这样,其实都是探讨我们人类自己的问题,探讨现实问题,所以我给我这个动画片包括短片起了一个名字就是神话现实主义,就是它的外壳是神话,但它其实讲了一个跟我们当代人特别有关的故事,观众会觉得很新鲜,它不是用真人演的,但是它确实在讲我的故事,所以它既有间离感又有共鸣感,这是我们当代动画的一个趋势。
影片通过“草根取经团”的受挫与成长,传递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一主题。导演於水认为,动画电影在表达社会议题时,可以通过喜剧化的方式实现“笑着流泪”的情感转化。
於水:因为动画本身它有喜剧的基因,当然不是说每个动画都是喜剧,但它无论是表演、造型、动作……都有很大的空间,因为真人表演其实无非就是在物理环境里边,有局限性,而在动画里是没有,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去表现现实主义的内容,形成一种差异化的和谐。
笔墨入镜:传统与现代的视觉融合
在视觉呈现上,《浪浪山小妖怪》提出了“笔墨入镜”的理念,试图用传统水墨画的语言构建电影镜头。於水坦言,这一尝试在技术实践上面临了巨大挑战。
於水:因为中国画追求写意,西方绘画是追求写实,追求结构、透视、光影的准确性。而作为电影来说,作为动画来说写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写实了以后才能产生所谓的沉浸感。看电影我们要共鸣的基础就是让观众觉得身临其境,但在身临其境之后,又想要加入国画的写意的感觉,这看似是一个矛盾的需求,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平衡这个矛盾点。
最终,团队找到了一种平衡点,在光影、透视和结构上遵循西方绘画的写实原则,而在笔墨、晕染和线条上则融入传统国画的意蕴。
於水:后来我们基本上就是这种6:4的比例,比如60%的国画的感觉,40%西方绘画的感觉,光影透视结构还是遵循传统的经典西方绘画的方式,但是在笔墨和晕染线条的展现,包括经典的造型的元素,比如山石、树木这些国画经典的造型元素,我们都采用了传统的国画的意蕴在里边,包括色彩,所以最后就诞生了现在这种既有写实性又有水墨性的感觉。
这种视觉风格的创新,不仅让影片在美学上独树一帜,也为国产动画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方式。於水表示,希望动画能更多元地发展,找到更多通往观众内心的道路。
团队协作:600人4年打磨1800组镜头
《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规模庞大,集结了600多人的团队,历时4年打磨了1800多组镜头。於水在采访中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难忘瞬间。
於水:动画师就是演员,他需要把这个镜头的这些角色的表演在笔头上落实下来,落实到画面上去,那怎么办?动画师面前都要放一面镜子,看到表情,然后自己去画,关键还有一些动作,比如说片子里边乌鸦怪和小猪第一次见面,互相推搡的感觉,可能需要那种细微的实拍表演去体会,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在工作室里边,两人一组或者大家一起在那表演,挺有趣的,然后发现大家都是戏精,动画师你别看都是“I人”,但其实真正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会很放得开。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贯穿了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於水表示,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让影片最终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
导演的期待:让作品抵达更多观众
随着影片的热映,《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正在被更多观众看到。谈及对影片的期待,於水表示,希望观众能喜欢这部作品,也希望影片能为国产动画电影找到更多元的表达方式。
於水:作品其实就像一座桥梁,它相当于作者有些表达,浓缩在一个容器里边,他不是跟观众直接交流,而是给到观众面前,观众打开盒子一看,再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东西,如果再打开盒子看了之后,能体会到背后的情感,而且产生了共鸣感,那其实本质上就和作者达成了某种共鸣,我们就找到了相同的意趣或者价值观。所以我希望能够抵达更多的观众。
《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在这个暑假热映,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风格,更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情感共鸣。正如导演於水所说:“动画电影不仅是娱乐,它还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的困惑与希望。”这部影片,正是这样一面镜子,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